搜索
cad2007下载
软件下载
solidworks下载
proe下载
机械标准
机械招聘
机械图纸
机械百科
机械交易网
网站建设
机械设计手册
proe视频教程
cad2013视频教程
solidworks2008视频教程
CAD2004视频教程

污水处理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回用技术受重视

[复制链接]
查看: 326|回复: 0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3-5-22 15:3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2-6 14: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得利满水处理系统(北京)公司市场部经理华英豪在水业高级技术论坛大会中发言,他指出:中国污水处理发展非常快,“眼睛一闭,眼睛一睁”,70%的处理量就要实现了。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污水处理行业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即纵深发展,从大城市到中型城市,再到小城市,以及乡镇;从一级处理,到二级处理,再到三级处理;从污水处理到污泥处理;现在,污水的回用正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污水处理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开始更多强调的是“水”,污水成为一种资源。华英豪说,污水作为一种资源肯定会比南水北调的水便宜,肯定会比海水淡化的水便宜。污水还是一种可靠的水源;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城市杂用、景观、工业、农业、地下水回灌等。我国城市用水增长迅速,而作回用水技术的企业,更看中的是工业行业。污水回用可靠,更重要的是便宜,对于工业企业有经济驱动力,将来的应用会比现在更多。
      根据环境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城市污水回用利用率(回用污水/总排放量)在2.7%左右,约10亿方/年;2010年的目标是约10%左右的回用量(北方10-15%,南方5-10%),约达50亿方/年,“十一五”要求新增680万方/日;2015年目标,约20%左右的回用量(北方20-25%.南方10-15%),约100亿方/年。
      在肯定了污水回用的市场需求之后,华英豪介绍了污水回用处理的技术需求。
      首先,技术的选择肯定是根据水质不同来选择的,同时考虑处理后水的用途,需要经济实惠的处理方式。要做到:是因水制宜、系统考虑、充分挖潜、合理应用。
      他说,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回用污水有很多的限制,除了常规的投资运行、技术等可行性比较因素以外,对场地的限制,对原有构筑物和设施设备的限制,等等前提条件都要考虑,并且要做到少影响现有正常生产,保证施工工期和施工安全。
      基于此,得利满提出了高效、紧凑、可靠、经济的工艺技术用于污水回用。
      首先是高密度沉淀池,它是一个典型的集成式的沉淀池,包括四个部分:混凝、絮凝、机械提升搅拌、污泥回流。典型特点上来讲,高密度沉淀池,是想尽各种办法把絮凝做好,同时就可以做到更加均匀,效果更好,出水更加清,另外它辅助了斜板分离,可以加速分离,优化出水。还有就是集成污泥浓缩,无须额外浓缩,能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简化运行。
      像这种工艺和这样的设计,它的负荷做得比较好,可以做到一百米每小时,占地会很小,同时结合污泥浓缩,直接进入脱水,从全厂的角度上来讲占地更少。
      根据这个工艺设计的万能型沉淀澄清池,能够适用于多种情况,如给水处理中的澄清处理、污水处理中的初沉处理、污水处理中的除磷、石灰软化、污泥浓缩和雨水处理等。目前已在中国的40多个水厂/污水厂里建设应用,它的高效、紧凑、可靠、经济的特点也正好比较适合污水回用的应用。
      第二个工艺是BIOFOR生物滤池,它把生物反应和物理过滤结合在一起,有生物,有物理,能够去除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它的工艺原理是:在滤料间,截留悬浮物;以细菌繁殖构成生物膜,去除有机污染物;为了恢复滤料的截污能力和提升生物的细菌的氧化能力,需要按时对滤池进行反冲洗。
      BIOFOR生物滤池的一些特点,如不用二沉池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华英豪说,得利满开设了针对于碳化、硝化等不同类型的生物滤池,采用的是气、水从底部向上流,最后出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反冲洗,清除滤床中截留的悬浮物和老化脱落的生物膜,同时,保留足够多的生物量,即时启动滤池。
      生物滤池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有一些结构上的特点,还有一些设备的配备,在实际应用当中,从施工、安装、设备配备是高度的集成,它的性能很好,紧凑(占地面积小)、工艺可靠,全世界共计有1200个BIOFOR生物滤池正在运行,另外,出水是比较稳定的。种种优势表明,这是一种在污水的升级改造应用当中比较适合的工艺。
      最后,在介绍了几个实际案例后,华英豪总结道,污水回用的市场很大,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制约了企业好的回用工艺、技术的应用,比如说管理方面的原因。


    文章关键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12-2035 厦门鑫时器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9579号-1 技术支持:机械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