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快捷导航
机械设计
BBS
机械资讯
签到
3D打印服务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cad2007下载
软件下载
solidworks下载
proe下载
机械标准
机械招聘
机械图纸
机械百科
机械交易网
网站建设
机械设计手册
proe视频教程
cad2013视频教程
solidworks2008视频教程
CAD2004视频教程
每日签到
机械设计论坛
»
机械设计
›
休闲娱乐
›
开心灌水
›
盘点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历史变革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盘点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历史变革
[复制链接]
查看:
495
|
回复:
0
小绿豆
小绿豆
当前离线
积分
1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6-17 2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注机械设计论坛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获取网盘资源下载链接
2013年,文化传媒板块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累积资金近400亿元。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在GDP中的占比增长至3.77%。这一系列数字无不说明着中国文化产业黄金十年的恢弘启幕。
在这个重要的时代转捩点,我们不禁回望历史:在蒙昧不清的洪荒时代,那时的文化不过是原始人打磨出的实用器具上的派生物,到了现在,文化已然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中国文化的产业化道路跋涉过5000年的崎岖泥泞,走出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现在,终于是迎来了一次飞跃。
一.文化产业的萌芽:物物交换
在朴素的上古时代,原始人追求器物的功能性。在对功能性的追求中,原始人也不断在体验和取舍着器物的形式。一次偶然的机缘,原始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器物的形式和美感上,这一改变,促成了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的跨越。而这些带有形式感的器物——历史上最初的一批装饰艺术品,随后成为了最早的私人物品,并被用于氏族与氏族的物物交换之中。
这一点,在至今发掘的墓葬之中得到了证实。远离滨海的青海西宁、乐都等地都曾发现有随葬的贝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非本地产的玉石、象牙等原料。这些玉饰,显然是对外交换的结果。
二.文化产业的国民化:伪饰之禁崩盘
夏商西周三代,古人创造青铜礼器、玉器和稚拙的歌舞绘画,最初是为悦神,倾全国之财向神表白自己,最终却在漫长的期盼和等待中白头。后来,人们开始欣赏和享受这些文化形式本身。然而这毕竟不是生产,不能带来财富,于是当时的统治者们只允许一部分人享有这种特权。他们以礼制乐,以礼制器,设置了伪饰之禁,让艺术活动仅供皇室和贵族享受。
但到了西周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制度的动摇,市场管理不再像初期那么严格。一些玉器也可以在人们之间交换。甚至,还出现了玉器买卖的中介人,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与玉器中介人同时登上西周历史舞台的还有采诗者。“男年六十,女年五十五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采诗者通常是由老而无子的人担当。采诗者的出现, 随后催生了文学市场的萌芽形态。
三.文化产业的商品化:艺术价值开始以货币衡量
春秋打破了夏商西周三代对艺术品交易的限制,迎来了一次复兴。对此最好的证明便是人们开始以货币标准来衡量物品的珍贵程度,以便于交易。这时有了千金之剑、千镒之裘的说法。随着工艺品的频繁交易,人们对工艺品的价值认识也日益精确,大实业家陶朱公有一次和梁王谈起家藏的两块白璧的价值差别时从“色”、“径”、“泽”、“厚”四个维度来衡量,可以说对其价值构成和解读已然有理有据。
另一方面,艺术价值的货币化,也让艺术业成为人们的一种谋生途径。那些没有田亩的人们学习了一门技艺,离乡背井,寻找生路。据《史记》,中山国的人们为了谋生,男子长于工艺制作,女子多从事歌舞业,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职业艺人。
四.文化产业国际贸易兴起:丝绸之路
两汉时期的工艺品市场已经十分繁荣,既有官府制作的工艺品,也有私营作坊制作的工艺品。私营作坊为了获取收益,更是打起了工艺品广告。“龙氏作竟佳且好,明而日月世少保,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这是当时一款龙氏神兽镜的广告词,其用词之夸张与当今广告业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
然而,工艺品制作的兴盛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抵制。当时的一些民间有识之士认为工艺品乃奇技淫巧妨碍农耕。但当时主持财政经济工作的桑弘羊认为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以这些奇货换取有用之物。现在看来,这一政策非常具有远见卓识。于是,中国的工艺品通过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远销波斯、希腊、印度,而西方的珍异珠宝也源源不断流入汉朝。
五.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唐朝道场经营模式
唐朝的国风开放、自由,文化产业的形式变得愈加多样,书画、雕塑、建筑等市场不断成熟完善。而随着佛教的输入、圆融、繁盛,还形成了道场这个新兴的社会娱乐中心。 在当时,道场与歌场、变场、戏场合称为长安的四大娱乐场所。
道场建于佛寺之内,是专门供表演技艺的地方。其经营方式也已经具备了现代文化商业的雏形。首先,进入道场欣赏伎艺需购买门票。其次,寺院为了吸引观众,不仅演出歌舞、百戏,甚至讲经也采取说唱结合、清唱等方式,使情节更为生动。
六.文化产业服务业大繁荣:坊肆刻书和魏氏池馆
中国历史上最重知识、最重知识分子的莫过于大宋皇帝。皇帝的重视,使当时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雕塑、演艺和工艺珍宝市场的进一步繁荣。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带动了雕版雕刻业、纸墨笔砚制作业、乐器制作业、裱褙业等行业的发展。
下面以坊肆刻书和魏氏池馆为例。坊肆刻书完全以售卖为目的,并通过写工、刻工、印工等的分工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说是出版业的雏形。再说魏氏池馆,是名相魏仁溥在洛阳邙山脚下的私人园林,园中遍植牡丹,更有一代名花“魏紫”。花开时节,人们争相来赏花。魏氏池馆人满为患,魏大人眉头一皱,在家门口做了个划时代的决定——卖门票。这一个决定,堪称旅游业的兴起。
七.文化产业投资的发展:私家赞助
到了清朝,艺术市场不断的成熟,除了皇家赞助,还出现了私家赞助,其中尤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富豪大家堪称中国私家艺术赞助的顶峰。以建筑为例,当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供私人生活所用的园林宅第的建造,另一种是出资兴办公共建筑。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何园、个园等都是当时中上层社会对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进行的艺术投资。而寺院、祠堂、公共园林的公共建筑则通常由私人集资赞助。这种募资活动一般由某位贤达之士首先倡导,随后群起响应。如顺治年间重修开封相国寺,就是通过这种渠道募资的。
八.文化产业新类别的开辟:洋行闪亮登场
18世纪肇始的工业革命和随后19世纪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技术和其催生的文化产品也强势进入中国,改变了人们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唱片业。“普天之下第一等,新式顶响唱戏机器,比戏台上唱得响,永远不坏。”1905年2月18日,《时报》登载了一家卖唱片机的洋行的广告。此后,大大小小的洋行在租界成立,向中国人售卖收音机等新型文化商品。此外,还有影戏业、舞厅业等新兴娱乐也不断的涌现,汇入生活的洪流。
九.:互联网来了
让我们直接把目光放到改革开放以后,从1978年开始,压抑了很长时间的中国文化产业终于迎来了又一次的复兴,音乐茶座、卡拉OK、保龄球馆等商业形态纷纷涌现;报刊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等也理清思路,蓬勃发展。但这也不是我关注的重点,让我们直接把时间调到1994年。这一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和初步探索发展,在2000前后,涌现了新浪、百度、腾讯、阿里、当当等一系列互联网公司,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和知识、相互交流和沟通、购买文化产品、进行娱乐的方式。这些改变在冲击传统文化行业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文化产业的未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
如果说上面那些互联网公司的涌现是对文化产业的再造,那么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成熟,可以说是对文化产业的一次颠覆。这一次的变革,改变的不止是文化产业的载体和获取形式,它深入文化产业的内核:人们从事文化事业进行创造的方式,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进一步整合。
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从最近涌现的一些概念或公司中看出端倪。一是可以称之为信仰的创客文化。有人将之称为创新2.0,它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基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而另一家公司则提出创意云的平台概念,试图以强大的云计算技术和计算资源为创意工作者打造一个生态系统。创意人通过创意云可以实现在线创作、在线储存、在线协作等功能,同时,创意人还能通过平台承接任务,参与大型项目的制作,同时自己的创意作品还可以在平台进行售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平台架构将彻底颠覆创意工作者的传统工作方式,让创意变得无比自由。
尾声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我们以此来回顾中国文化产业史,倒也另有一番不同的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人们对文化价值认知的发展,也是政策、技术、商业形式与文化不断相融的结果。在已然启幕的黄金十年中,文化产业将获得怎样的发展,我们身处其中,纵情想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服务
广告合作
软文合作
网站建设
网站优化
推荐
热门搜索
机械问答
关注
关于我们
运营一点通
客户列表
联系
Q Q:
公众号:aijixie123
微信:feidian6
邮件:feidian@zgjxcad.com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12-2035 厦门鑫时器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3009579号-1
技术支持:
机械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