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你说1 发表于 2016-9-12 17:51:37

长期赊销不如放贷 太对了!

中国农资行业竞争门槛比较低,同业竞争激烈,为提高竞争力,企业往往以信用支持、赊销等方式对下游客户予以支持,而流通型企业赊账尤为严重:批发商对零售商予赊账,零售商对种植户予以赊账,久而久之,形成“不赊就无法增大销售量”“我不赊别人赊”,最后“谁也不得不赊”的怪象。尤其近年,行业竞争进入高潮,洗牌速度加剧,许多企业为生存,不得不对下游赊销;赊账的农资产品多为弱品牌、同质化、假劣产品为主,进口产品、大品牌产品一般需现款操作。
  在赊账怪圈中,最得利的是农民(需方),农民可以用很低成本来完成一季作物的种植,风险最大的是生产企业(供方),居中的批零商左手来右手去,拿上游供货商的货周转,挣取差价。生产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源头,承受了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的压力;渠道中销不出去的货,年底还退回给厂家,生产企业要额外承担退货损失,如此,生产企业的利润就被蚕食了。   赊化肥、赊农药,使农民花较少的代价即可完成种植,但前期较低的投入成本极易引发种植面积扩张的冲动,一旦农产品价格低,种植户不赚钱,赊的农药化肥就没钱还,就会拖欠零售商货款,零售商则拖欠批发商货款,批发商在资金周转困难过程中,就无法给厂家完成结算,容易形成坏账风险……   这两年,银行收紧银根,中小企业难获贷款。加上政府对农药生产企业环评要求的提高、研发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农药厂家运营资金更为吃紧,经营更为不易,也迫使部分企业开始收紧对下游支持力度,一些大品牌、产品有优势的企业已实行现款操作,以求改善资金紧张状况,扭转运营不利局面,走出产品赊销怪圈。   厂家业务员及经销商会说:不给下游客户支持就无法提高销量,无法完成年度任务——其实这是个伪命题。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厂家员工一半精力在做销售推广工作,另一半精力耗在追收货款上。   我们还看到这样的情况:批发商不差钱,尤其是大批发商,只不过他手上的钱打给谁而已,谁的品牌硬,谁的产品好卖,跟谁的感情关系好,谁给他企业提供更好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机会,他就把款打给谁;零售商也不差钱,在厂家/批发商与其合作过程中,他的钱会优先打给厂家(因为那是一手货)。零售商有钱买车盖房子,却拖着不想把钱给你,拖你的款,他认为天经地义,如此就形成一个死结——除非你退出农资行业,否则永远也别指望能完全清款。   所以,不是渠道商没有钱,而是不给你而已,就看你有啥办法拿到他的钱。   所以,有些厂家为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为强化合作双方的对等权利义务,更有利于自身发展,会对下游代理商实行现款操作。
文章来源:zt.3456.tv/2016nian/2016sdzbh/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期赊销不如放贷 太对了!